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策论

来源:教育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汉语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语言类基础课程,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论和语用能力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文+艺术”的专业归属理解不够,缺乏对戏剧影视文

现代汉语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语言类基础课程,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论和语用能力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文+艺术”的专业归属理解不够,缺乏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情及培养目标的体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照搬传统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损伤了教学效果。这一问题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2000年以来,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影视传媒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的热门专业,但由于师资等办学条件的限制,与影视传媒有些关联的中文系(学院)便自然成为传媒类专业的孵化基地。许多高校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以中文专业为依托,不但在培养模式上过多地参照中文专业,教师也从中文“转行”到影视传媒。这一点,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相较于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理论性强、实用性差,这在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已是共识,但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过度夸大了,以致“枯燥、呆板、缺乏生活气息、毫无用处”成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普遍评价。 鉴于此,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必须契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人才,因此,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有效提升学生的戏剧影视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社会、时代、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影视剧本和评论鉴赏类作品。基于这一考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考虑主流审美趋向教育、创造力教育、鉴赏力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一、戏剧影视语言的主流审美趋向教育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的确,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表现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也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 当前,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涌入,无政府主义、普世价值观都对我们的话语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各种俚语、俗语、暗语在网络上流行甚至公然走上舞台,“‘牛逼’‘屌丝’‘逼格’‘操’‘靠’‘日’等之前羞于启齿的话语一个个被包装成时尚、前卫的代名词”[2]506。此外,当下英语教育在我国备受重视,这有其必要性,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与英语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余秋雨在《华语情结》一文中提出:“青年知识分子中很少有完全不理会外语的,这实在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吉兆,一点也不应该抱怨。从趋向看,进出华语圈的人还会多起来。几乎所有大城市里的父母亲,都在关注着子女们的外语成绩。至于华语的好不好,反而已不是关心的重点。”[3]245诚如余秋雨所讲,华语好不好“反而已不是关心的重点”,这对我们应当保有的文化自信极为不利。毫不夸张地说,当代大学和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情结正在消退,这对于汉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说,是值得审慎思考的。 目前的小学生甚至牙牙学语的孩童都会用上几句凸显个性的非主流话语,这与戏剧影视的语言引导有很大关系。笔者并不着意于探讨低俗语言的社会危害,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戏剧影视传媒会放大低俗语言的社会危害作用。因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认为学生的语言习惯是在社会上养成的,而应该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注重规范学生的戏剧影视文学语言,让他们自觉地抵制低俗话语。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与审美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明确告知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传媒语言的使用上必须彰显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迷失在所谓的个性化、媚俗化之上。 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深受观众喜爱,但之后版本的同名电视剧却颇受诟病,这与后者话语的另类使用不无关系。譬如,2011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借芭蕉扇一节的几段对话: (1) 孙悟空:嫂嫂,你长得这么漂亮,心肠可是够狠的。嫂嫂,别走啊,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你就把扇子借给我嘛! (2) 猪八戒:自古老牛都爱吃嫩草。 (3) 孙悟空:虽然我和牛魔王是有些交情,可是前一段日子我把他的儿子也整治得不轻,这会儿又要整他老婆…… (4) 孙悟空:这么说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玉面公主?玉面公主:正是姑奶奶!孙悟空:你给谁当姑奶奶呢?我还是你姑爷爷呢! (5) 牛魔王: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你既欺我妻又灭我妾好生无礼! (6) 猪八戒:哥哥手段真高,假扮人家男人想必没少占人家便宜揩人家油吧!孙悟空:揩油?那是你的本事,俺老孙可没那本事,是她揩我的油占我的便宜还差不多。 (7) 孙悟空:我见过含血喷人的,没见过含这么多血喷人的。 这种插科打诨确实是吴承恩《西游记》原著的语言风格,并且也契合一些人的审美趣味,但并不符合主流价值取向,且会引起多数观众的反感。通俗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是有限的,但影视作品(如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于未成年的儿童也受到影响。一些具有插科打诨语言风格的影视剧,既不便于父母与孩子一起观看(否则徒增尴尬),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语言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不能任由学生张扬个性而有损于主流审美价值取向。这既是对教学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二、角色语言的创造力教育 “角色语言”是一个源自日语“役割语”的外来词,本意是直观显现角色形象的语言系统,包括语词、语法、语调、修辞等。日本学者金水敏指出:“日语当中存在着某些表达方式(包括词语、语法、表达方式、语调等),人们一听到这种话语,马上就能联想起某种特定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外貌、性格等;或者提到某种特定的人物的时候,人们也能够马上联想起他(她)应该会说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役割语’。”[4]5 对比文学语言,影视作品对角色语言的要求更高。角色语言是影视作品的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影视语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须有效地选择符合某种角色的话语,这种话语应符合人物性格的阶段稳定性和整体发展变化合理性的要求。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在角色语言的设计上就很见功力,编导在忠实于原著思想的前提下,通过角色语言语料的选择有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譬如,沙和尚的常用语“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被抓走了”“放心吧师傅,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和谐包容、自信乐观的沙僧形象。但在原著中,沙僧却并非如此,他尽管话语不多,但却时有杀气,妖性仍存,也会对妖怪破口大骂。再如,红孩儿看到观音菩萨时问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而原著是“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把“孙行者”改成“猴子”,就把红孩儿胆大包天、有恃无恐的形象更好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改动虽然只是简单的语词更换,但却是在对角色语言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的。 由此可见,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强化角色语言的创作训练。教师可以有计划地选择限定性主题,组织学生按社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分类搜集语料,让学生学会有效地选用角色语言。 三、戏剧影视语言的鉴赏力教育 随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其学科方向逐渐凝练为戏剧影视剧本创作、电视剧本创作、影视评论、译制片制作四个基本方向。戏剧影视作品的宣传推广离不开优秀的鉴赏评论,而撰写影视鉴赏评论离不开现代汉语语言基础。因此,在现代汉语课程的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应从语言敏感力和语言表达力两个方面着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 语言敏感力教育 撰写优秀的戏剧影视鉴赏作品,必须有较高的语言敏感性。所谓语言敏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符号信息能给予较多关注和情感投入,以深化理解作品。无论是在剧本的选择方面,还是在影视作品的鉴赏批评方面,语言敏感都是最基本的要求,鉴赏者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强的语言敏感性,才能分析出语言符号蕴含的精神实质。“训练语言敏感力,首先需要广泛而扎实的阅读,但真正的功夫,是学会用审美心态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语言的意味与美,哪怕是纯粹的科学理论著作也是如此。训练语言敏感力,必须通过感受、体验、领悟语言的意味与美,而去发现语言背后的想象蓝图和意义世界,去捕捉和把握理论体系或思想著作背后所隐藏的美好期望和永恒梦想。”[5]169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教师应该对一些语词进行文化内涵解读,而不能停留在客观的语言学分析上;应通过经典剧本、同主题剧本、文本改编剧本的语言学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境感受不同文字、词语的文化内涵,并将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结合起来。 (二) 语言表达力教育 在戏剧影视鉴赏与批评方面,教师还应通过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从“信”“达”“雅”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信达雅”原本是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翻译中倡导的翻译原则,将其借用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上,目的是强调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力方面应该达到翻译家应有的水平。但事实上,当下中国影视批评鉴赏话语体系受到了大量西方现代、后现代理论与概念的侵扰,已然让大多数影视爱好者看不懂了。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评论家召开研讨会,命题连小朋友都懂……你们非要拿命题来套我们,不符合你们的概念就是不对……”[6]75还有读者说:“我现在最讨厌看理论文章,只会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有本事就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6]76可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戏剧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信息传递给受众。 影视鉴赏与批评是综合能力展现的载体,语言能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通用语的语料库中寻找最好的语词,让学生对汉语产生自信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使用生活语言进行戏剧影视鉴赏与批评,决不能“跪拜”外来的理论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经典影视评论范文的赏析和模拟写作,使学生逐步提高评论语感。 四、文字、语言的镜头转化力教育 戏剧影视的语言属于场景语言,重在配合画面场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抽象、晦涩的语言不宜进入影视艺术世界。当然,一些实验性电影也曾经以晦涩的语言来标榜其前卫性,譬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欧阳峰的独白: 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忌炉,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 在影视作品中,个人独白只能以近乎配乐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个人独白会给受众一种沉闷的观感。 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语言镜头转化能力,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优秀剧本为载体开展示范性教学。优秀剧本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语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不能固守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语料库,而应将语料库拓展到优秀剧本,并引导学生关注剧本画面语言的创作。一般情况下,画面语言宜多用表意明确、内涵清晰的实词,以便给受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这一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语言使用很有借鉴意义,如中都教授对千颂伊的鼓励: 不管你了不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都不会让着你,就算你无止尽地坠入谷底,就算你觉得自己一身清白,实在被冤死得委屈,也没人会懂你的心思。你现在就站在悬崖的最边上,一个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几乎每句话都是日常用语,都能让受众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在以优秀剧本为载体的示范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作品要表达的历史时空组织语言时,要从内涵上表现其文化趋向,不能流于形式;画面语言宜多用生活语词,尽量活用学术性、科学性专门语词。 第二,建设类型片语料库,为学生提供初级语言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剧本语言习作。这里的类型片,是指具有某种主题类型的作品,如历史剧、家庭伦理剧、都市爱情剧、青春偶像剧等。同一类型影视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趋同性,因此类型片语料库建设必定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但重复的类型剧本语言训练对于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重视实践教学。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因此提升语言能力的关键在于实践。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除社会实践外主要可通过习作(作业)来实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习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着力提高学生汉语基础能力的习作阶段,习作的内容主要涉及语用、修辞、句子分析等方面;二是着力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习作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剧本的分析与鉴赏,提高辨析剧本优劣的能力;可让学生通过将小说文本改编为剧本,锻炼、提高语言技能。当然,这种习作的设置应与剧本创作类课程有所区别,由于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应从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画面感设置、语言的传播效果等角度入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汉语与中国戏剧影视文学的关系日趋紧密,但要使现代汉语课程及其教学契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尚需相关教师和专家学者的积极探索。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只考虑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代特征和受众心理,还必须考虑如何使学生在创作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立场。大学教育应当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风向标,是主流价值取向的载体,应当有着相当的稳定性。此外,“老师长期迎合学生兴趣、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相反还会使教育的功能渐渐削弱……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培养”[7]42。

文章来源:《教育学报》 网址: http://www.jyxzzs.cn/qikandaodu/2020/0810/378.html



上一篇:教育学视角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下一篇: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探究——评《现代外语教

教育学报投稿 | 教育学报编辑部| 教育学报版面费 | 教育学报论文发表 | 教育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教育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